
失智症照顧家園籌建
讓迷路的愛回到「安心」的家
承擔照顧一整個家的壓力能有多重?
失智症家庭照顧困境

這是一場漫長的戰鬥,照顧者穿上戰鬥服,在照顧失智症家人的路上,現實正一塊一塊的崩塌,不斷沮喪、窒息、卻又努力站起。
「那一天,我對爸爸發完一頓牌氣之後,又對著他痛哭流涕,但爸爸卻只是茫然的看著我,早已不知道我是誰,而我又是為什麼在哭…」為了照顧失智的爸爸,曹大哥從軍職提早退下,但24小時守在父親身邊,面對父親的走失、過馬路不看紅綠燈、半夜不睡覺在家裡東翻西找、隨地大小便,每天重覆同樣的衝突、混亂後,曹大哥肝病發作、開始失眠,陪同父親回診精神科,醫生也同時開給曹大哥重度憂鬱症用藥…… 為了父親,家裡裝了3道門,困住父親、也困住自己。
這是一場漫長的戰鬥,照顧者穿上戰鬥服,在照顧失智症家人的路上,現實正一塊一塊的崩塌,不斷沮喪、窒息、卻又努力站起。 這是失智症照顧者的日常,和照顧失能家人不同的是,他們面對的是全世界公認最難照顧的疾病;而在嘉義,90%失智老人沒有接觸到專業照顧,大多由家屬默默承受照護上的困難,七成家屬曾有輕生念頭。這是一個龐大而隱蔽的群體,像一個個無助的孤島,不斷漂浮。
終於,曹大哥找到了聖母家屋,在嘉義極少數的失智症專業照顧資源,笑容回來了,最初對於父親的愛,也回來了,即使父親走了兩年,但他始終記得,「聖母家屋」陪伴父親尊嚴的老去,也願意把將心比心的愛,力挺家屋擴大為家園…
但,門外還有許多等不及「家屋」照顧的長輩…與磨難中的家庭,邀請您一起幫助失智岌岌可危的家,籌建失智症照顧家園,提供白天的日間照顧服務與24小時的團體家屋服務,幫助無力的他們,有力量撐下去。

籌建失智家園
將長照的辛酸擦去、讓陽光照進來
最難照顧,看不到照護終點的疾病
失智致病原因仍無法清楚證實,也沒有真正可治癒的藥物及方法。由於出現記憶力衰退、智力喪失、思考、社交及情緒障礙及異常行為,有時甚至產生人格上的改變。
同時失智照顧是漫漫長路,從潛伏期到輕度至重度,長達10年以上,在長者仍有意識中,將慢慢奪走他肌肉的力量,無法自己穿衣服、無法自己上洗手間,忘記什麼叫吞嚥、怎麼吞嚥,功能一天天的退化,又被稱為「漫長的道別」。
窮、老、苦的嘉義
失智人口比例偏高
比澎湖、雲林還要「老」;老人比例全國遙遙領先、個人可支配所得全國倒數第一名,而老化嚴重居冠的嘉義,已呈現街上老人比小孩多的景象,又老又窮又缺乏專業失智照顧資源,若以失智症盛行率來看,嘉義地區可能有10,110人是失智症患者。
失智照顧資源患寡又患不均
據全國性失智症流行病學研究調查,台灣失智人口105年預估突破26萬人,每過40分鐘就增加1位失智症患者,但台灣失智照顧專區資源太少(如團體家屋、失智日照中心、機構失智專區)且城鄉分配不均,能接受到專業照顧的長者不到10%。
病程如果到中度、重度,只剩不適合照顧失智症的安養護機構可送,或隱身在家庭中;而嘉義地區長期無法獲得足夠與北部等齊的照顧資源,在人口老化第一,失智老人照護需求數相對高的情況下,失智家庭承擔莫大壓力。
失智老人最佳照顧模式
小型化家庭式的團體家屋
歐洲各國、日本已朝向家庭式小型照護趨勢─「如家」軟硬體設計,營造「非護理機構」氣氛。瑞典有20%失智老人住在團體家屋的照護中心,荷蘭長照機構約25%改成小型化家庭式照顧,而日本團體家屋高達12,983家,追求目標就是「住在團體家屋,即使失智也能過一般生活」,莊秀美教授等人研究也發現,「團體家屋」確實可改善輕、中度失智,穩定老人情緒,降低或延緩住進護理機構的需求。

籌建計畫
失智海嘯正在追擊,為解決偏鄉失智長期照顧問題,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全國最老最窮的嘉義,籌建全國第一座社區型失智症複合式照顧家園,提供失智症團體家屋、日間照顧、夜間住宿、居家服務、家屬支持團體、照顧技巧培訓等服務,建構連續性、專業、創新的失智複合式社區型照顧,幫助失智老人及其家庭好好生活。
經過漫長的等待
終於在2019年10月開始動工
扎下的每一根鋼筋
乘載著失智症家庭的殷殷期盼
樓層規劃

工程施作排程


建設實況進度
(往右滑,看更多籌建進度)
在全國最老的地方籌建新失智家園
照顧更多的失智長者
幫助那些無力改變的長者與家屬有力量撐下去
籌建經費募得狀況

詳細經費需求表

了解更多服務故事


讓最愛的人 最好的照顧 自在的笑容

讓最愛的人 最好的照顧-信任安全感

讓最愛的人 最好的照顧-延續的愛

讓最愛的人 最好的照顧-最美好的結局

為提供失智長期照護而努力